綜合描述

雌雄鳥體色不同。雄鳥除了額及肩部為銀藍色,頰、腮、喉黑色外,全身大致為深藍色。飛羽黑色,外緣藍色。尾羽黑色,除中央一對外,其它各羽外瓣基部為白色。尾羽張開時,可見兩塊大型的白斑。雌鳥體背欖褐色。飛羽暗褐色,外緣赤褐色。尾羽褐色,除中央一對外,各羽外瓣基部為白色。腹面欖褐色,喉及腹部中央淡色。尾下覆羽色淡。亞成鳥似雌鳥,但頭部及前胸布滿鱗斑。喙黑色。跗蹠及趾黑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蔡牧起、丁宗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Myiomela leucura montium Swinhoe, 1864 上次更新:2013-05-10

分布

分布於喜馬拉雅山區中部及東部、阿薩姆、緬甸、華中、中南半島、泰國東南部、海南島及台灣。台灣分布於全島海拔 500 至 2,300m 山區。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蔡牧起、丁宗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Myiomela leucura montium Swinhoe, 1864 上次更新:2013-05-10

外觀相似性

本種的亞種分化根據 Ripley (1964) 的看法,有 M. l. leucurum 及 M. l. cambodianum亞種,後者僅分布於柬埔寨。而根據鄭作新(1987),本種分化為 M. l. leucurum 和 M. l.montium 亞種,後者僅分布於台灣,但 Ripley(1964) 卻沒有 M. l. montium 亞種的紀錄,而鄭作新 (1987) 也沒有 M. l. cambodianum 亞種的紀錄。Dickinson (2003) 將本種分為3個亞種,台灣產者為特有亞種,各亞種的分布條列如下:M. l. montium 分布於台灣。M. l. leucurum 分布於喜馬拉雅山區中部及東部、阿薩姆、緬甸、華中、中南半島中部、北部及海南島。M. l. cambodianum 分布於泰國東南部及中南半島南部。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蔡牧起、丁宗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Myiomela leucura montium Swinhoe, 1864 上次更新:2013-05-10

棲地

喜棲息於海拔 2,300m 以下陰濕闊葉林中,亦見於茂密的次生林、人工林及林緣的開墾地。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蔡牧起、丁宗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Myiomela leucura montium Swinhoe, 1864 上次更新:2013-05-10

遷徙

白尾鴝在台灣為不普遍的留鳥,也是台灣特有亞種。在島內有明顯的垂直遷移現象,在中部海拔 2,000m 的山區,每年3月中旬才有白尾鴝出現,至11月中旬又不見蹤影。而海拔800m 的日月潭地區於冬季數量亦明顯增加。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蔡牧起、丁宗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Myiomela leucura montium Swinhoe, 1864 上次更新:2013-05-10

取食策略

以森林底層昆蟲等無脊椎動物為食。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蔡牧起、丁宗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Myiomela leucura montium Swinhoe, 1864 上次更新:2013-05-10

行為

通常單獨活動於濃密矮叢或林下低枝間。性隱匿,不易見,多於林道邊陰暗的地面安靜覓食或佇立林緣低矮枝頭上,遇危險即竄入林中。少作長距離飛行。警戒或鳴唱時,常將尾羽張成扇形,高高舉起再緩緩放下,露出醒目的白色尾斑。雄鳥在繁殖期常佇立森林內的低枝上,唱出「mi⋯do re mi,mi⋯do re mi」,類似高音提琴帶點金屬聲的甜美旋律,並一再反覆吟詠。雌鳥則為近乎敲打鐵片的簡單單音「叮、叮、叮、、」,約兩秒鐘一聲,節奏穩定。雄鳥冬季亦以此聲作為溝通。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蔡牧起、丁宗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Myiomela leucura montium Swinhoe, 1864 上次更新:2013-05-10

繁衍

繁殖期為4至7月。巢築於陰暗的林下岩壁、土坡的草叢基部或樹根邊。以枯葉、乾草、芒穗、苔蘚等材料編織成高碗狀的巢,大小為高 100mm、寬 150 至 250 mm、深100mm。每窩產卵3至4枚,卵為純白色,曾見一個繁殖季繁殖兩窩的現象。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蔡牧起、丁宗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Myiomela leucura montium Swinhoe, 1864 上次更新:2013-05-10

保育狀態

白尾鴝在其適當的棲息範圍內,族群數量尚稱穩定,同時並非人為獵捕的目標鳥種,目前對其種群的生存尚無立即的威脅。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蔡牧起、丁宗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Myiomela leucura montium Swinhoe, 1864 上次更新:2013-05-10

法規

被列入保育類鳥種名錄中的第三級其它應予保育的野生動物。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蔡牧起、丁宗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Myiomela leucura montium Swinhoe, 1864 上次更新:2013-05-10

備註

屬名 Myiomela 來自希臘文,muia 是「蒼蠅」的意思,melas 是「黑色的」的意思,是指黑色會追捕飛蟲的鳥。種名 leucura 來自希臘文,leuc 是「白色的」的意思,urum 是「尾巴」的意思,指尾羽有白色斑的鴝鳥。亞種名montium 是拉丁文「山區的」的意思。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蔡牧起、丁宗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Myiomela leucura montium Swinhoe, 1864 上次更新:2013-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