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izixos semitorques cinereicapillus (Swinhoe, 1871)

Spizixos semitorques cinereicapillus (Swinhoe, 1871) 白環鸚嘴鵯(台灣亞種)
Spizixos semitorques cinereicapillus (Swinhoe, 1871) 白環鸚嘴鵯(台灣亞種)
Spizixos semitorques cinereicapillus (Swinhoe, 1871) 白環鸚嘴鵯(台灣亞種)
Spizixos semitorques cinereicapillus (Swinhoe, 1871) 白環鸚嘴鵯(台灣亞種)
白環鸚嘴鵯(台灣亞種)
白環鸚嘴鵯,領雀嘴鵯,綠鸚嘴鵯
臺灣特有

綜合描述

頭頂與頸後石板灰色,前額白色,臉黑色,臉頰與耳羽有數條白色細紋,喙粗厚而短,白色或黃白色。身體背面顏色較腹面深,背部及翼的覆羽橄欖綠色,腰部及尾上覆羽帶有黃色,初級飛羽暗棕色有橄欖綠色羽緣,尾羽橄欖黃色尖端有寬的暗褐色塊。下顎與喉部黑灰色,下喙基有一白斑,前頸有一白色頸環,胸部與脇部橄欖綠色,腹部與尾下覆羽黃色,跗蹠與趾肉褐色。兩個亞種的差異在於台灣亞種的頭是灰黑色,尾羽末端暗褐色,而指名亞種的頭黑色,尾羽末端黑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Spizixos semitorques cinereicapillus Swinhoe, 187 上次更新:2013-05-10

分布

分布於中國的中部、南部以及台灣、越南北部。台灣的族群廣泛分布於中低海拔郊區和淺山地帶。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Spizixos semitorques cinereicapillus Swinhoe, 187 上次更新:2013-05-10

外觀相似性

本種分為2個亞種,條列如下:S. s. semitorques 分布於中國大陸的中部、南部與越南北部。S. s. cinereicapillus 分布於台灣,是台灣的特有亞種。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Spizixos semitorques cinereicapillus Swinhoe, 187 上次更新:2013-05-10

棲地

在中低海拔山區相當常見的鳥,常單隻或成對出現於平地和淺山地區的樹林邊緣和灌叢區。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Spizixos semitorques cinereicapillus Swinhoe, 187 上次更新:2013-05-10

遷徙

白環鸚嘴鵯在台灣是普遍的留鳥,也是台灣特有亞種。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Spizixos semitorques cinereicapillus Swinhoe, 187 上次更新:2013-05-10

取食策略

雜食性,以昆蟲及漿果為主,也會吃草籽等種子。大陸亞種的食性中有90%是植物,包括漿果、桑椹、雜草種子、花瓣等,昆蟲包括不同的甲蟲、鱗翅目幼蟲與成蟲、蟬、蜻蜓、螞蟻、蜂類、蟋蟀、蠅類等。台灣亞種的食性缺乏資料。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Spizixos semitorques cinereicapillus Swinhoe, 187 上次更新:2013-05-10

行為

各地族群的數量似乎沒有其它鵯科鳥類多。喜歡在灌叢、開闊的樹林或果樹林的中下層活動,很少在濃密樹林內部出現。喜停棲在灌木草叢頂端或草穗上。「古哩-、古哩-」等上揚但帶有沙聲的短句或圓潤婉轉的鳴唱。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Spizixos semitorques cinereicapillus Swinhoe, 187 上次更新:2013-05-10

繁衍

成對繁殖,繁殖期3至7月,碗型的巢與白頭翁類似,只是比白頭翁的略大,巢材包括草的莖葉、細枝條等,巢多築於樹上或灌叢中。卵灰白色或淡黃色滿布褐紫色斑點。每巢2至4枚卵,以3枚最多。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Spizixos semitorques cinereicapillus Swinhoe, 187 上次更新:2013-05-10

保育狀態

國際鳥盟將白環鸚嘴鵯歸於不需要關注的等級。白環鸚嘴鵯在台灣低海拔郊區與淺山普遍可見,未被列入野生動物保育法的保育類鳥種名錄中。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Spizixos semitorques cinereicapillus Swinhoe, 187 上次更新:2013-05-10

備註

spiza 在希臘文中指雀鳥,Ixos 是檞寄生,曾被認為是鵯科鳥類最愛吃的食物,因此被用來代表鵯科鳥類中具有雀型鳥喙的屬。semi 指小或一半, torques 指衣領或項鍊,指本種的頸部有像衣領的白環。cinereus 在拉丁文是煤灰的顏色,capillus 指頭頂。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Spizixos semitorques cinereicapillus Swinhoe, 187 上次更新:2013-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