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描述

雌雄鳥同型。背面為橄欖褐色,各羽有黑色端斑及黃褐色次端斑;眼先棕白,具橄欖褐色羽端;耳羽棕白亦具黑端,耳羽後具一黑色斑;眼圈白色。飛羽黑褐色,外瓣緣及次級飛羽先端黃褐色,自第2枚次級飛羽始內瓣基端白色;翼下具一條淡黃白色帶斑;尾羽欖褐色,由中央一對向外側在色調上逐漸加深,外側兩對尾羽具白色端斑。頦、喉近白色,胸、腹及脇白色,各羽均具黑色端斑及白色次端斑,腹部中央及尾下覆羽白色。整體外形與虎斑地鶇十分相似,但體型略大且背部色調偏淡。喙角褐色,先端色深,下喙基部色淡。跗蹠及趾淡肉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蔡牧起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Zoothera aurea toratugumi (Momiyama, 1940) 上次更新:2013-05-10

分布

繁殖於烏拉山區至西伯利亞、蒙古、朝鮮半島、庫頁島、千島群島及日本,度冬區在華東、華南、中南半島及台灣。台灣出現於中海拔以下地區。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蔡牧起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Zoothera aurea toratugumi (Momiyama, 1940) 上次更新:2013-05-10

外觀相似性

本種原為虎斑地鶇的1個亞種,因鳴叫聲及覓食行為的差異及測量值較虎斑地鶇略大而被提出為獨立種 (Martens & Eck 1995),其下再分化為2個亞種,Z. a. aurea 及 Z. a.toratugumi,據 Dickinson (2003) 名錄記載兩者均在台灣度冬,外形不易分辨,前者翼稍長,♂166mm,羽色較淡,背羽黑斑不稠密。而後者翼稍短,♂160mm,羽色較深,背羽黑斑較稠密。兩亞種的分布條列如下:Z. a. aurea 繁殖於烏拉山地區、南西伯利亞、北蒙古至鄂霍次克一帶,度冬區在華南、台灣及中南半島。Z. a. toratugumi 繁殖於阿穆爾、朝鮮半島至庫頁島、千島群島南部及日本,度冬區在華東及台灣。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蔡牧起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Zoothera aurea toratugumi (Momiyama, 1940) 上次更新:2013-05-10

棲地

棲息於闊葉林中,多在樹林下層活動,少到樹冠層或森林上空。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蔡牧起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Zoothera aurea toratugumi (Momiyama, 1940) 上次更新:2013-05-10

遷徙

白氏地鶇在台灣為普遍的冬候鳥。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蔡牧起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Zoothera aurea toratugumi (Momiyama, 1940) 上次更新:2013-05-10

取食策略

主要以昆蟲等無脊椎動物為食,亦食部分植物果實及種子等。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蔡牧起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Zoothera aurea toratugumi (Momiyama, 1940) 上次更新:2013-05-10

行為

,常單獨安靜的在地面覓食,遇干擾即就近飛上低枝,靜停觀察動靜,再有干擾則飛遠離開。度冬期間常安靜無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蔡牧起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Zoothera aurea toratugumi (Momiyama, 1940) 上次更新:2013-05-10

繁衍

台灣沒有繁殖紀錄。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蔡牧起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Zoothera aurea toratugumi (Momiyama, 1940) 上次更新:2013-05-10

保育狀態

白氏地鶇在繁殖地與度冬地的數量均不少。
在保育等級上屬一般類。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蔡牧起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Zoothera aurea toratugumi (Momiyama, 1940) 上次更新:2013-05-10

備註

屬名 Zoothera 源自希臘文,zoon 是「動物」的意思, thera 是「獵殺者」的意思,意指地鶇主要以無脊椎動物為食物。種名 aurea 來自拉丁文,是「金黃色的」的意思,指本種較為淺淡的體色。亞種名 toratugumi 是日文「虎鶇」的意思。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蔡牧起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Zoothera aurea toratugumi (Momiyama, 1940) 上次更新:2013-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