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描述

體長約0.7~0.8公分,體色為棕色,但偶有紅棕色的個體,觸角及各足為黑色,前胸中央外緣具有尖刺,前胸及翅鞘表面布滿明顯的點刻,而且翅鞘表面還有覆蓋著短毛,翅鞘兩側緣接近平行,觸角長度約達到翅鞘末端。
成蟲全年皆可見,夜行性且具有趨光特性,食性不明,白天時可以在枯枝葉間扣網採集到,數量較望洋平山天牛少。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生命大百科 資料提供:臺灣生命大百科 來源學名:Pseudanaesthetis rufipennis (Matsushita, 1933) 上次更新:2014-06-14

分布

僅分布於台灣,廣泛出現於全島平地及低山地區,如新北市烏來有發現紀錄。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生命大百科 資料提供:臺灣生命大百科 來源學名:Pseudanaesthetis rufipennis (Matsushita, 1933) 上次更新:2014-06-14

鑑別型特徵敘述

翅鞘兩側緣接近平行。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生命大百科 資料提供:臺灣生命大百科 來源學名:Pseudanaesthetis rufipennis (Matsushita, 1933) 上次更新:2014-06-14

外觀相似性

外形與望洋平山天牛非常接近,但本種體型略顯修長、翅鞘兩側緣接近平行,望洋平山天牛的翅鞘側緣有略向端部狹縮的感覺。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生命大百科 資料提供:臺灣生命大百科 來源學名:Pseudanaesthetis rufipennis (Matsushita, 1933) 上次更新:2014-06-14

棲地

棲息在平地至海拔1000公尺左右的闊葉林中。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生命大百科 資料提供:臺灣生命大百科 來源學名:Pseudanaesthetis rufipennis (Matsushita, 1933) 上次更新:2014-06-14

保育狀態

台灣特有種。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生命大百科 資料提供:臺灣生命大百科 來源學名:Pseudanaesthetis rufipennis (Matsushita, 1933) 上次更新:2014-06-14

備註

同種異名:Eupogonius rufipennis、Hirayamaia fuscorufa、Pseudanaesthetis formosana。中文俗名:紅翅平山天牛。模式產地:Taihoku(台北)。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生命大百科 資料提供:臺灣生命大百科 來源學名:Pseudanaesthetis rufipennis (Matsushita, 1933) 上次更新:2014-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