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由1996年10月首次在台灣台中港有發現紀錄。目前平地皆常見。金門亦有調查記錄。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李奇峯 資料提供:ISSG全球入侵種及世界百大入侵種資料庫網站中文化計畫 來源學名:Ophraella communa 上次更新:2020-11-15

綜合描述

體表密佈刺毛,體色黃褐色;頭部暗褐色,觸角第一至第五節腹面黃褐色;前胸背板具三個暗色斑,經常會連結在一起,翅鞘有幾條暗色帶:亞會合帶(subsutural vitta)完整;輔助帶(supplementary vitta)長度只有翅鞘的一半,有時端部會與亞會合帶連結;端部帶(discalvitta)成波狀,長度多變,1/3到5/6的翅鞘長度;亞側緣帶(submarginal vitta)寬,端部與亞會合線連結。體長約3.4~4.3mm。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李奇峰 資料提供: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來源學名:Ophraella communa LeSage, 1986 上次更新:2019-12-05
其他來源內容
體表密佈刺毛,體色黃褐色;頭部暗褐色,觸角第一至第五節腹面黃褐色;前胸背板具三個暗色斑,經常會連結在一起;翅鞘有幾條暗色帶:亞會合帶(subsutural vitta) (非常接近會合線)完整(從基部到端部);輔助帶(supplementary vitta)長度只有翅鞘的一半(從基部到翅鞘中央),有時端部會與亞會合帶連結;端部帶(discal vitta)成波狀,長度多變,1/3到5/6的翅鞘長度;亞側緣帶(submarginal vitta)寬,端部與亞會合線連結。體長:3.4-4.3 mm。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李奇峰 資料提供:李奇峰 來源學名:Ophraella communa LeSage, 1986 上次更新:2016-11-02
體長4.9mm,體背灰褐色,頭胸背板中央具黑褐色的縱紋,觸角基部黃褐色,其餘黑色,末端漸細,翅鞘有3條黑色縱紋,第一條於近後緣前端的縱紋到中央後消失,第二條於中央到翅端不及基部,第三條於前緣上,各腳淡黃褐色無斑。本屬一種,本種又稱豬草條紋螢金花蟲,分布於低海拔山區,白天發現,棲息量不多。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嘎嘎昆蟲網 資料提供:嘎嘎昆蟲網 來源學名:Ophraella communa LeSage, 1986 上次更新:2016-11-02

分布

地理分佈:北美洲:美國、加拿大、墨西哥。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李奇峯 資料提供:ISSG全球入侵種及世界百大入侵種資料庫網站中文化計畫 來源學名:Ophraella communa 上次更新:2020-11-15
其他來源內容
美國、墨西哥、加拿大南部、韓國、日本、中國、台灣。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李奇峰 資料提供:李奇峰 來源學名:Ophraella communa LeSage, 1986 上次更新:2016-11-02

棲地

由1996年10月首次在台灣台中港有發現紀錄。目前平地皆常見。金門亦有調查記錄。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李奇峰 資料提供: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來源學名:Ophraella communa LeSage, 1986 上次更新:2019-12-05
其他來源內容
成蟲及幼蟲均以菊科植物的葉片為食,成蟲主要發生於春夏。雌蟲產卵於葉片表面,一次可產下超過二十枚卵粒;卵為橘黃色短水滴形,散生附著於葉表。幼蟲共分三齡,老熟幼蟲於葉表以淡褐色絲結成網狀繭化蛹。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李奇峰 資料提供:李奇峰 來源學名:Ophraella communa LeSage, 1986 上次更新:2016-11-02

取食策略

植食性。成蟲與幼蟲皆以菊科植物的葉片為食。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李奇峯 資料提供:ISSG全球入侵種及世界百大入侵種資料庫網站中文化計畫 來源學名:Ophraella communa 上次更新:2020-11-15

風險

入侵後果:暫無資料。入侵性:具入侵性。入侵機制:草食作用、寄生。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李奇峯 資料提供:ISSG全球入侵種及世界百大入侵種資料庫網站中文化計畫 來源學名:Ophraella communa 上次更新:2020-11-15
其他來源內容

入侵後果:暫無資料

入侵性:具入侵性

入侵機制:草食作用, 寄生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李奇峰 資料提供: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來源學名:Ophraella communa LeSage, 1986 上次更新:2019-12-05

引進途徑

引進媒介:不詳。引進時間:1996。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李奇峯 資料提供:ISSG全球入侵種及世界百大入侵種資料庫網站中文化計畫 來源學名:Ophraella communa 上次更新:2020-11-15
其他來源內容

引進媒介:不詳

引進時間:1996

引進方式:不詳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李奇峰 資料提供: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來源學名:Ophraella communa LeSage, 1986 上次更新:2019-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