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描述

雄蟲體長14.8~15.0公釐;頭部黑色;前胸背板黑色;前翅桃紅色,有數條深色縱向隆脈,兩翅交合處前端有黑色縱向紋路;足黑色;腹部黑色,發光器不明顯。雌蟲體型略較雄蟲大。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何健鎔、方華德 資料提供: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 來源學名:Pristolycus kanoi Nakane, 1968 上次更新:2016-10-04

分布

臺灣、中國大陸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何健鎔、方華德 資料提供: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 來源學名:Pristolycus kanoi Nakane, 1968 上次更新:2016-10-04

棲地

僅分佈於新竹以北之海拔400公尺以下山區,發生期3~6月。成蟲為日行性,雄蟲可發出微弱螢光,活動範圍多環伺幼蟲棲地附近。幼蟲為半水生,主要棲息在山溝、溪澗等水域環境。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何健鎔、方華德 資料提供: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 來源學名:Pristolycus kanoi Nakane, 1968 上次更新:2016-10-04

保育狀態

珍貴稀有保育類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何健鎔、方華德 資料提供: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 來源學名:Pristolycus kanoi Nakane, 1968 上次更新:2016-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