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描述

第4齡蛹殼亞緣區具許多連續圓錐狀之乳狀突起。體緣與亞背區區域間許多明顯微圓形孔狀區域。體色淡黃,具體緣蠟,體緣齒相當特化,每齒基部具一孔。
寄主植物: 豆科 (LEGUMINOSAE) 老荊藤 Millettia reticulata 菊花木Bauhinia championii 穗狀花洋紫荊 Bauhinia racemosa 雞血藤 Millettia reticulata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 4.0台灣(CC BY 4.0 TW) 作者:柯俊成 資料提供:柯俊成 來源學名:Aleuromarginatus bauhiniae David, 1976 上次更新:2017-07-06

分布

臺灣(水里、信義、埔里)、印度。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 4.0台灣(CC BY 4.0 TW) 作者:柯俊成 資料提供:柯俊成 來源學名:Aleuromarginatus bauhiniae David, 1976 上次更新:2017-07-06

鑑別型特徵敘述

第4齡蛹殼亞緣區具許多連續圓錐狀之乳狀突起。體緣與亞背區區域間許多明顯微圓形孔狀區域。體色淡黃,具體緣蠟,體緣齒相當特化,每齒基部具一孔。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 4.0台灣(CC BY 4.0 TW) 作者:柯俊成 資料提供:柯俊成 來源學名:Aleuromarginatus bauhiniae David, 1976 上次更新:2017-07-06

備註

本種為東洋區的種類。目前臺灣地區的採集記錄不多,分布範圍相當有限。對於豆科(Leguminosae)具寄主專一性。著生於葉背,形成擬蟲癭(pits),密度相當低,不具經濟重要性。不與螞蟻共生。本種與A. tephrosiae之區別在於體圓形,背部具許多乳狀突起以及背剛毛之數目及分布位置等特徵。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 4.0台灣(CC BY 4.0 TW) 作者:柯俊成 資料提供:柯俊成 來源學名:Aleuromarginatus bauhiniae David, 1976 上次更新:2017-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