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描述

無翅胎生成蟲活時體背有兩條深綠色斑紋,略被白色蜡粉;額角鈍圓,與觸角I、II兩節之和相等;觸角4或5節;複眼退化為3小眼點之眼瘤;每一體節兩側枝蜡版蜡孔彼此分開;腹管環狀,在乳峯狀有矛之突起上;尾片基部細縊;尾板二分葉。有翅者額角鈍圓,較觸角I短,或不存在;腹演有演流;觸角5節,III-V有29-33、11-13、11有環狀副感覺器,排成一列,亙布全節,III最長;前翅中脈2枝,肘、臀脈基部連接;後翅有平行之中、肘二脈。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省蚜蟲誌 資料提供:臺灣生命大百科 來源學名:Astegopetryx (Trichoregma) bambusifoliae (Takahashi, 1921) 上次更新:2017-09-12

分布

台灣、廣東、福建、四川、西康,日本、印尼。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省蚜蟲誌 資料提供:臺灣生命大百科 來源學名:Astegopetryx (Trichoregma) bambusifoliae (Takahashi, 1921) 上次更新:2017-09-12

關係

竹科之刺竹屬,麻竹屬諸種,偶見於石竹,紅鳳凰竹。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省蚜蟲誌 資料提供:臺灣生命大百科 來源學名:Astegopetryx (Trichoregma) bambusifoliae (Takahashi, 1921) 上次更新:2017-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