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ysmicoccus brevipes (Cockerell, 1893)

Dysmicoccus brevipes (Cockerell, 1893) 鳳梨嫡粉介殼蟲

綜合描述

蟲體粉紅色、橢圓形,體上披覆白色粉臘,蟲體周圍附有白色之長絲繸狀物。體長約2.0~3.0mm,寬約1.8~2.0mm。觸角7-8節。背、腹面具各種大小之篩狀孔。體毛在體背短小,但肛環前有成叢長毛,體腹面毛較長。蠟孔17對,均具顯著三角形分泌孔群及3-4根圓錐形刺毛與3-5跟副刺毛。行孤雌生殖。

農害昆蟲,1921年在台灣被發現,危害鳳梨及香蕉等重要經濟作物,造成鳳梨萎凋病,目前已有化學及物理防治方法有效的抑制其生長。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陳淑佩 資料提供: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來源學名:Dysmicoccus brevipes (Cockerell, 1893) 上次更新:2019-12-05
其他來源內容
體長卵圓形至寬卵圓形,約1.5-2.3 (1.9) mm 長,1.0-1.6 (1.3) mm寬。觸角8節,偶爾7節,約333-456 (396) μm 長。唇基上唇鞘,約178-250 (214) µm長。下唇約178-228 (200) µm,約短於唇基上唇鞘或等長。足發達。前足:基節約67-122 (83) µm長;轉節+腿節約194-256 (228) µm長;脛節+跗節約178-244 (217) µm長;轉節+腿節長/脛節+跗節長約為0.91-1.00 (0.95);脛節/跗節約是1.50-2.07 (1.80)。中足: 基節約72-122 (92) µm長;轉節+腿節約200-283 (244) µm 長;脛節+跗節約206-267 (238) µm長;轉節+腿節長/脛節+跗節長約為0.94-1.03 (0.98);脛節/跗節約是1.31-2.20 (1.83)。後足: 基節約78-128 (99) µm長;轉節+腿節約211-306 (269) µm 長;脛節+跗節約217-333 (285) µm長;轉節+腿節長/脛節+跗節長約為1.02-1.18 (1.06);脛節/跗節約是1.75-2.65 (2.08)。爪粗短,無爪突,約28-31 (29) µm長。跗端毛2型,1個鞭狀,另一個指狀。透明孔分佈在後足基節、腿節及脛節量豐。腹裂卵圓形約56-122 (76) µm長,89-133 (103) µm寬,兩側內凹,由節間中分。具中等發達背裂,每瓣上有12-18個三孔腺及3-8根刺毛。刺孔群17對,具附毛。臀瓣刺孔群(C18)每個具2根錐狀刺毛,約16-23 (20) µm 長,伴著4-6根附毛及25-31個三孔腺,坐落於一較小於肛環大小的骨化區域內。倒數第2對刺孔群,每個具2根或3根錐狀刺毛,約13-19 (16) µm長,伴著2-5根附毛及18-27個三孔腺。其他刺孔群,每個具2根錐狀刺毛,約12-18 (14) µm長,伴著2-4根附毛及17-26個三孔腺。臀瓣中等發達,具一端刺毛,約106-167 (132) μm長。臀瓣腹方有一三角型至方型不等骨化區。無臀瓣棒。肛環約56-94 (74) µm長,67-89 (78) µm寬,具6根肛刺毛,約56-106 (87) µm長。 體背方有許多長鞭狀刺毛,約17-25 (21) µm長,伴著不同大小的短刺毛,約7-12 (10) µm 長。較長鞭狀刺毛,約40-71 (56) µm長,成群出現於肛環前側緣。具三孔腺,直徑約3 µm長,均勻分布。無多孔腺。無管狀腺。盤狀孔2類,較大者成群出現於腹部第5-8節中央區域。小型者散佈體表。 體腹方有許多鞭狀刺毛,約 19-32 (26) µm 長,伴著不同大小的短刺毛,約 7-13 (10) µm長。較長刺毛約31-65 (48) µm長,分布於頭及腹部近生殖孔各節。三孔腺大小與背方者相當,散佈體表。多孔腺小,直徑約7-9 (8) µm長,分布在產卵孔後緣及腹部第4及7節後緣中央區域,在少數標本,1-4個多孔腺分布於腹部第7節前緣。 盤狀孔,大小與背方類似,散佈於體表,在眼周圍經常有1-4個盤狀孔。 管狀腺2類,小型者,約5-8 (6) µm長,2-3 (3) µm寬,通常橫跨於腹部5-6節,1-2個分布於腹部第7節亞緣區及側緣。較大者,約6-8 (7) µm長,3-4 (3) µm寬,單個分布腹部5-7節腹緣,偶有1-2個分布於觸角基部之間。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蔡明諭 資料提供:蔡明諭 來源學名:Dysmicoccus brevipes (Cockerell, 1893) 上次更新:2014-12-24

分布

地理分佈:美洲熱帶地區。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陳淑佩 資料提供:ISSG全球入侵種及世界百大入侵種資料庫網站中文化計畫 來源學名:Dysmicoccus brevipes 上次更新:2020-11-15
其他來源內容

Dysmicoccus brevipes為世界廣泛分布的種類,超過126國已有此種粉介殼蟲分布。在台灣,台中、霧峰、彰化’南投、雲林、嘉義義竹、屏東、恆春及花蓮已有此種粉介殼蟲之分佈。

非洲區(Afrotropical): 安哥拉、布吉納法索、蒲隆地、喀麥隆、佛得角、查德、剛果、象牙海岸、迦納、幾內亞、肯亞、馬達加斯加、馬拉威、馬利共和國、莫三比克、 尼日、奈及利亞、羅德里格斯島、盧安達、聖多美普林西比、塞內加爾、塞席爾、獅子山、索馬利亞、南非、蘇丹共和國、坦尚尼亞、東加、特羅姆林島、烏干達、尚比亞、桑吉巴。

澳斯塔拉西亞區(Australasian):美屬薩摩亞、澳洲、三笠原群島、科科斯群島、庫克群島、密克羅尼西亞聯邦、斐濟、法屬玻里尼西亞、關島、美國(夏威夷群島)、吉里巴斯、馬紹爾群島、紐埃、北馬里亞納群島、帛琉、巴布亞紐幾內亞、索羅門群島、托克勞群島、東加、吐瓦魯、西薩摩亞。

新北區(Nearctic):墨西哥、美國(加利福尼亞州、佛羅里達州、路易斯)。

新熱帶區(Neotropical):安地卡及巴布達、阿根廷、 巴哈馬、貝里斯、百慕達、玻利維亞、巴西、開曼群島、智利、哥倫比亞; 哥斯大黎加、古巴、多明尼加、厄瓜多、薩爾瓦多、法屬圭亞那、加拉巴哥群島、格瑞那達、瓜德羅普、瓜地馬拉、圭亞那、海地、宏都拉斯、牙買加、馬丁尼克、蒙塞拉特島、尼加拉瓜、巴拿馬、巴拉圭、秘魯、波多黎各、聖克里斯多福與尼維斯、聖露西亞、蘇利南、千里達及托巴哥、美屬維京群島、烏拉圭、委內瑞拉。

東方區(Oriental):安達曼群島、孟加拉、汶萊、中國(湖南)、印度、印尼(巴布亞、爪哇、蘇門答臘、柬埔寨、寮國、馬來西亞、巴基斯坦、菲律賓、新加坡、斯里蘭卡、台灣、泰國、越南。

古北區(Palaearctic): 亞速群島、加那利群島、中國(西藏)、埃及、伊朗、以色列、義大利、日本、黎巴嫩、馬德拉島、俄羅斯、西西里島、土耳其。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蔡明諭 資料提供:蔡明諭 來源學名:Dysmicoccus brevipes (Cockerell, 1893) 上次更新:2014-12-24

尺寸

體長卵圓形至寬卵圓形,約1.5-2.3 (1.9) mm 長,1.0-1.6 (1.3) mm寬。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蔡明諭 資料提供:蔡明諭 來源學名:Dysmicoccus brevipes (Cockerell, 1893) 上次更新:2014-12-24

外觀相似性

相似種:夏威夷種Gray pineapple mealybug(Dysmicoccus neobrevipes)。區別於夏威夷種肛環前無成叢背毛、尾瓣腹面硬化區呈長方形,且行兩性生殖。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陳淑佩 資料提供:ISSG全球入侵種及世界百大入侵種資料庫網站中文化計畫 來源學名:Dysmicoccus brevipes 上次更新:2020-11-15

棲地

棲地描述:在全台各地皆有發現紀錄,但已有完善防治方法。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陳淑佩 資料提供:ISSG全球入侵種及世界百大入侵種資料庫網站中文化計畫 來源學名:Dysmicoccus brevipes 上次更新:2020-11-15
其他來源內容
在全台各地皆有發現紀錄,但已有完善防治方法。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陳淑佩 資料提供: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來源學名:Dysmicoccus brevipes (Cockerell, 1893) 上次更新:2019-12-05

Dysmicoccus brevipes的寄主目前已知有62科189種。主要寄主科別有禾本科、豆科及棕櫚科。台灣已知寄主如下所示。

龍舌蘭科(Agavaceae): 龍舌蘭(Agave americana L.)、衛矛(Euonymus pallidifolia Hay.)、王蘭(Yucca gloriosa L.)

石蒜科(Amaryllidaceae): 孤挺花(Hippeastrum equestre (Ait.) Herb.)

番荔枝科(Annonaceae): 番荔枝(Annona squamosa L.)

棕櫚科(Arecaceae): 孔雀椰子(Caryota mitis Lour.)、迷你椰子(Chamaedorea elegans Mart.)、蒲葵(Livistona chinensis (Jacq.) R. Br.)、酒瓶椰子(Mascarena lagenicaulis Bailey.)、棕櫚科(Arecaceae sp.)

菊科(Asteraceae):艾草(Artemisia princeps Pamp.)、塊根向日葵(Helianthus tuberosus L.)

紫葳科(Bignoniaceae):張氏紫薇(Pseudocalymma alliaceum (Lam.) Sandwith)、火焰木(Spathodea campanulata Beauv.)

鳳梨科(Bromeliaceae): 鳳梨(Ananas cosmosus(L.) Merr.)

美人蕉科(Cannaceae):美人蕉(Canna indica var. orientalis)

藤黃科(Clusiaceae): 福木(Garcinia subelliptica Merr.)

旋花科(Convolvulaceae): 蕹菜(Ipomoea aquatica Forsk.)、甘藷(I.batatas (L.) Lam.)

葫蘆科(Cucurbitaceae): 絲瓜(Luffa cylindrica Roem.)

大戟科(Euphorbiaceae): 飛揚草(Euphorbia hirta L.)、野桐(Mallotus japonicas (Thunb.) Muell.-Arg.)

豆科(Fabaceae): 花生(Arachis hypogaea L.)、大花田青(Sesbania grandiflora (L.) Pers.)

錦葵科(Malvaceae): 黃槿(Hibiscus tiliaceus L.)

芭蕉科(Musaceae): 香蕉(Musa sapientumL.)

桃金孃科(Myrtaceae): 蓮霧(Syzygium samarangense Merr. & Perry.)

露兜樹科(Pandanaceae):七葉蘭(Pandanus amaryllifolius)

禾本科(Poaceae): 孟仁草(Chloris barbata (L.) Sw.)

茜草科(Rubiaceae): 仙丹花(Ixora chinensis Lamk.)

玄參科(Scrophulariaceae):夏堇(Torenia sp.)

茄科(Solanaceae): 玉珊瑚(Solanum pseudocapsicum L.)

旅人蕉科(Strelitziaceae):天堂鳥(Strelitzia reginae Ait.)

馬鞭草科(Verbenaceae):美女櫻(Verbena sp.)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蔡明諭 資料提供:蔡明諭 來源學名:Dysmicoccus brevipes (Cockerell, 1893) 上次更新:2014-12-24

播遷

蟲媒,可能由其他昆蟲如螞蟻遷徙時擴散。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陳淑佩 資料提供: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來源學名:Dysmicoccus brevipes (Cockerell, 1893) 上次更新:2019-12-05

取食策略

植食性,以寄主植物為食,刺吸汁液,使鳳梨植株衰落,果實發育不良。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陳淑佩 資料提供:ISSG全球入侵種及世界百大入侵種資料庫網站中文化計畫 來源學名:Dysmicoccus brevipes 上次更新:2020-11-15

風險

危害:為農業害蟲,在鳳梨上為害其根冠或莖基部,並會造成鳳梨萎凋病。 入侵後果:農業、經濟; 入侵性:具入侵性;入侵機制:疾病傳染,草食作用。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陳淑佩 資料提供:ISSG全球入侵種及世界百大入侵種資料庫網站中文化計畫 來源學名:Dysmicoccus brevipes 上次更新:2020-11-15
其他來源內容

危害:在鳳梨上為害其根冠或莖基部,並會造成鳳梨萎凋病。

入侵後果:農業, 經濟

入侵性:具入侵性

入侵機制:疾病傳染, 草食作用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陳淑佩 資料提供: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來源學名:Dysmicoccus brevipes (Cockerell, 1893) 上次更新:2019-12-05

引進途徑

引進媒介:寄主植物;引進時間:1921;引進方式:無心的引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陳淑佩 資料提供:ISSG全球入侵種及世界百大入侵種資料庫網站中文化計畫 來源學名:Dysmicoccus brevipes 上次更新:2020-11-15
其他來源內容

引進媒介:寄主植物

引進時間:1921

引進方式:無心的引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陳淑佩 資料提供: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來源學名:Dysmicoccus brevipes (Cockerell, 1893) 上次更新:2019-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