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描述

俗稱沙蟳、花腳仔,中國大陸稱青蟹、閘蟹、黃甲蟹、膏蟹、蝤蛑、蟳、和樂蟹,雌蟹俗稱紅蟳,雄蟹俗稱菜蟳,英名Mangrove crab, Giant mud crab, Sri Lanka crab。頭胸甲呈橫橢圓形,兩側較尖,寬可達28公分,重達 3 公斤,是梭子蟹科中體型最大的一種。甲面平滑,具有明顯的區塊,胃區與心區間有明顯的H形凹痕,胃區有一細而中斷的橫行顆粒隆起,額緣有4個同大的銳齒,齒高,末端圓鈍,各齒邊緣略內凹,間隙呈圓形,較內眼窩突出;前側緣短於後側緣,前側緣含眼後齒共有9齒,其中第8齒位於最寬處,末齒小而銳突出,指向前方,各齒外緣直或稍內凹,間隙窄。螯腳粗壯有力,稍不對稱,長節前緣有3刺棘,後緣有2刺棘,外側面末半部具有兩枚明顯的刺棘,內緣有1刺棘;腕節外末緣具2鈍齒,內末角具1壯刺;掌節腫脹且光滑,雄性個體尤為腫脹,背面具有2條隆脊,其末端具有1至2根棘刺,指節的內外側各具有1線溝,兩指間的空隙較大,內緣的齒大而鈍,指端尖銳。前3對步腳的指節前、後緣具有刷狀短毛。最後一對步腳呈扁平狀游泳腳。頭胸甲、螯腳與步腳的背面均呈青綠色、墨綠色至綠褐色,且具有有明顯的多邊形深綠色網狀花紋,頭胸甲的網狀花紋可能不明顯到只剩下小白點。螯腳的關節呈水藍色,螯指部分呈黃色至紅褐色,腹面呈淡白色,僅雌蟹有網紋。
鋸緣青蟳的最後一對腳呈扁平的槳狀,善於游泳,又會掘沙,常把自己埋在沙裡,等待夜晚,在漲潮時自泥洞爬出,隨潮水游至淺水域,捕食潮水帶來的小動物。雜食性,以甲殼類(蝦類與弱小同類)、軟體動物(腹足類與二枚貝)、魚類等為主食,也會吃動物的屍體。受到攻擊時,會高舉雙螯,蟹身後側會緊貼牆邊,以防止後側的攻擊,或用游泳腳以「後掘式」的挖洞方式向下掘沙躲避。洞口呈扁平,蟹洞斜度很小,洞長約 70至300公分,洞口大小約7至15公分。臺灣地區幾乎全年可以繁殖,產卵盛期在5月至7月間。最適水溫18至25°C,最適鹽度12.8‰至26.2‰。耐乾能力較強,離水後只要鰓腔裡存有少量水份,鰓絲濕潤,便可存活數天或數十天。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陳育賢 資料提供:陳育賢 來源學名:Scylla serrata Forskal, 1775 上次更新:2014-06-25

分布

本種廣泛分佈於印度—西太平洋海域,包括南非、莫三鼻克、肯亞、坦桑尼亞、馬達加斯加、紅海、印度、越南、泰國、菲律賓、新加坡、印尼、中國東南沿海、臺灣、琉球、日本、韓國、澳洲、所羅門群島、新喀里多尼亞、斐濟、薩摩亞、紐西蘭、夏威夷等地區,主要分佈在中國廣東、廣西、福建和台灣的沿海等地,江浙一帶尤多,臺灣各地泥岸、內灣、河口及紅樹林地區偶爾可見,魚塭中也能發現。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陳育賢 資料提供:陳育賢 來源學名:Scylla serrata Forskal, 1775 上次更新:2014-06-25

棲地

棲息於泥岸、內灣、河口及紅樹林等鹽度稍低的泥濘沼澤潮間帶至水深50公尺的大陸棚海底,也適應鹽度稍高的大洋性水域,有時可在離岸50公里處捕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陳育賢 資料提供:陳育賢 來源學名:Scylla serrata Forskal, 1775 上次更新:2014-06-25

效益(利用)

鋸緣青蟳是臺灣地區體型最大的一種蟳類,且肉味鮮美,因此被捕捉得相當多,加上環境污染,數量比以前少很多。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陳育賢 資料提供:陳育賢 來源學名:Scylla serrata Forskal, 1775 上次更新:2014-06-25

備註

鋸緣青蟳跟擬穴青蟳都具有網紋,只是鋸緣青蟳的網紋比較明顯。欖綠青蟳與粉蟳(擬穴青蟳)的體型較小,螯腳與游泳腳無明顯網狀色斑,螯腳腕節外側面末半部缺乏兩枚明顯的刺。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陳育賢 資料提供:陳育賢 來源學名:Scylla serrata Forskal, 1775 上次更新:2014-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