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描述

俗稱擬穴青蟳、擬深穴青蟳、白蟳、正蟳,中國大陸稱為蟳、膏蟹、蝤蛑、紅蟳、紅膏母蟹、和樂蟹,英名Green mud crab(綠泥蟹)。頭胸甲寬可達15公分,體重可達2公斤,在4種青蟳中體型最小,呈橫橢圓形,兩側較尖,表面平滑。前額有4個等大的銳齒,中高(平均高度約為前額寬的0.06倍),額齒呈三角形,邊緣平直,間隙為三角形;前側緣含眼窩外齒共有9個同大之齒。右螯腳的掌節上緣末端在可動指崁入處之後具有2根尖刺,各有隆脊往後延伸,第4對步腳扁平,特化成槳狀的游泳腳,適於游泳。頭胸甲呈黃綠色、淡青綠色、墨綠色至紅褐色,大多稍微偏黃褐色,似乎有稍微抹過粉著顏色,因此俗稱「粉蟳」。螯腳的掌部外側由墨綠色或綠色漸層至白色、黃棕色或橘黃色,並散佈著許多小黑點至網紋,兩指呈紅棕色至橘紅色。步腳及游泳腳具有不明顯的多邊形網紋。
善於挖洞築巢,白天穴居,夜間活動。覓食方式可能為守株待兔型,即守在洞口,等待潮水帶來獵物。屬於肉食性,在自然環境裏,以軟體動物如缢蟲、泥蚶、牡蠣、青蛤、花蛤、小蝦蟹、藤壺等爲主食,並兼食動物屍體和少量藻類,如江籬等,在饑餓時同類也互相殘食。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陳育賢 資料提供:陳育賢 來源學名:Scylla paramamosain Estampador, 1949 上次更新:2014-06-25

分布

本種廣泛分佈於印度—西太平洋熱帶海域,包括馬來半島東岸、泰國、柬埔寨、越南、廣西、廣東、海南島、臺灣、日本、菲律賓、印尼中部的加里曼丹及爪哇等地區,主要分佈在南中國海的大陸沿岸,臺灣西部污染較不嚴重的河川出海口或寬廣的泥灘地是最常見的一種青蟳。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陳育賢 資料提供:陳育賢 來源學名:Scylla paramamosain Estampador, 1949 上次更新:2014-06-25

棲地

棲息於泥灘海域,尤其是河口區水塘、內灣、紅樹林等鹽度稍低的泥澤中,幼體常見於紅樹林沼澤、河口等潮間帶泥灘地。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陳育賢 資料提供:陳育賢 來源學名:Scylla paramamosain Estampador, 1949 上次更新:2014-06-25

效益(利用)

由於在青蟳屬種類中其性情最溫和,生長快,對海水鹽度變化適應力最強,鹽度介於 32 至 34 度,所以是最理想的養殖種類,有「正蟳」之稱,是魚市場最常見的種類。其肉味鮮美,營養價值高,是傳統的名貴海産品。雄蟹或未交配過的雌蟹均稱為「菜蟳」,價格不高;交配多次的雄蟹為「騷公」,其腹面有「火燒紋」痕跡,由於外強中乾、肉質鬆垮,食用價值很低;未交配過的雌蟹稱「幼母」、「烏幼母」或「伊阿」,即所謂的「處女蟳」,有人謂其肉質紮實且甘甜細嫩;交配後的雌蟹稱為「空母」,再經過一個月後,卵巢成熟飽滿,呈橘紅色,此時才稱為「紅蟳」,價格最高;腹部抱卵的雌蟹稱為「攤花」,此時雌蟹精華盡出,食用價值甚低。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陳育賢 資料提供:陳育賢 來源學名:Scylla paramamosain Estampador, 1949 上次更新:2014-06-25

備註

與欖綠青蟳、鋸緣青蟳相較,本種體色最淡,螯腳偏白色調。其種名「paramamosain」中,「para-」是類似的意思,「mamosain」是指會挖掘深洞的青蟳,因此稱為「擬穴青蟳」。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陳育賢 資料提供:陳育賢 來源學名:Scylla paramamosain Estampador, 1949 上次更新:2014-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