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Main content
關於本站
物種分類系統
物種媒體庫
自然特輯
公告訊息
首頁
>
物種頁面
Holothuria atra
Jaeger, 1833
中文名
黑海參
物種屬性
海洋生物
IUCN指標
無危(LC)
分類階層
動物界 Animalia
»
棘皮動物門 Echinodermata
»
海參綱 Holothuroidea
»
楯手目 Aspidochirotid
»
海參科 Holothuriidae
»
海參屬 Holothuria
海參屬 Holothuria
動物界 Animalia
棘皮動物門 Echinodermata
海參綱 Holothuroidea
楯手目 Aspidochirotid
海參科 Holothuriidae
海參屬 Holothuria
Holothuria atra Jaeger, 1833
黑海參
作者:陳育賢
CC BY-NC 4.0 International
Holothuria atra Jaeger, 1833
黑海參
作者:陳育賢
CC BY-NC 4.0 International
總覽
物種解說
多媒體
綜合描述
俗稱血參(澎湖),英名Black sea cucumber, Lollyfish。身體略呈香腸形,體長大都在20公分左右,棲息在較深水處的老年個體可達60公分,體表呈黑色至深褐色,背部光滑,疣足很少,且常裹著一層細沙,僅露出2列直徑約1公分的小斑塊不裹沙。腹部的管足小,砂粒狀,略呈3縱列排列。口部略偏於下方,觸手呈盾狀,共有20隻。體壁內骨片有兩種:一種為桌狀體,其底盤小,周緣呈環形,塔部頂端有小齒12枚,成4組排列,每組為3枚,其中一個豎立,兩個水平分出,從上面看呈一馬爾他十字形(正十字形),另一種骨片為花紋樣體,小,繁簡不同。
本種以吞食珊瑚沙中的有機物及細菌為食,最大的天敵是鶉螺,體表偶爾會有一種多毛類Gastrolepidia clavigera共棲。水溫高於38℃時,會出現集體排腸的現象。生殖季在6至9月,大多行橫向斷裂的無性生殖。
|
作者:陳育賢
|
資料提供:陳育賢
|
來源學名:Holothuria atra Jaeger, 1833
|
上次更新:2014-02-25
分布
本種廣泛分佈於印度—太平洋熱帶海域,包括巴拿馬、紅海、波斯灣、印度、菲律賓、中國大陸的海南島、西沙群島、臺灣、日本、澳洲、南太平洋群島、夏威夷等地區,臺灣地區以恆春半島、小琉球、綠島和澎湖群島等地的數量較多,尤以恆春半島的萬里桐地區密度可高達為117 隻/100 m2,其他地區則偶爾可見。
|
作者:陳育賢
|
資料提供:陳育賢
|
來源學名:Holothuria atra Jaeger, 1833
|
上次更新:2014-02-25
棲地
大都棲息於岩礁海岸潮間帶的岩盤上或潮池的沙底表面,以及平靜、海草多和有機質豐富的沙底,大形個體常棲息於4至6公尺或更深一些的海底。
|
作者:陳育賢
|
資料提供:陳育賢
|
來源學名:Holothuria atra Jaeger, 1833
|
上次更新:2014-02-25
保育狀態
由於大陸寒害造成海參欠收,於民國97年起轉而向澎湖收購,許多澎湖民眾加入捕撈行列賺外快,導致整個海域快被抓光了!澎湖縣政府為海參資源之保育及永續,公告自民國99年2月1日起距岸3浬以內海域(含潮間帶海域)禁止「黑海參」、「蕩皮參」、「糙刺參」等3種海參之採捕或處理。
|
作者:陳育賢
|
資料提供:陳育賢
|
來源學名:Holothuria atra Jaeger, 1833
|
上次更新:2014-02-25
效益(利用)
黑海參的體液雖具有麻醉性毒,接觸傷口或眼睛會發炎,但在內臟洗乾淨之後,體壁仍然可以食用,且價格不斐。這種紫紅色的體液含有麻醉物質,是黑海參抵禦敵人的另一種化學武器,有時澎湖的漁民也會利用這種液體,來毒昏潮池裡的小魚小蝦。可供藥用,還可製成面膜。
|
作者:陳育賢
|
資料提供:陳育賢
|
來源學名:Holothuria atra Jaeger, 1833
|
上次更新:2014-02-25
大百科章節
綜合描述
分布
棲地
保育狀態
效益(利用)
提供物種資訊
相關連結
關於本站
物種分類系統
物種媒體庫
自然特輯
公告訊息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