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olis sagrei Duméril & Bibron, 1837

Anolis sagrei Duméril & Bibron, 1837 沙氏變色蜥
Anolis sagrei Duméril & Bibron, 1837 沙氏變色蜥
Anolis sagrei Duméril & Bibron, 1837 沙氏變色蜥
Anolis sagrei Duméril & Bibron, 1837 沙氏變色蜥

概述

本物種在台灣的首次記錄為2000年9月,由旅居台灣的外籍人士Gerrut Norval在嘉義三界埔捕獲一雌二雄。這些樣本被送往德國森肯堡自然博物館進行鑑定。同年11月,同一地區捕獲了28隻個體,並保存在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入侵的來源不明,但是根據Guana Island的入侵經驗,推測可能是引入的植栽之中藏有本種的蛋而產生。粒線體DNA的定序顯示本入侵族群可能來自佛羅里達州,因為目前台灣的遺傳特徵與當地(亦為入侵族群)最為類似。 2006年,本物種進一步在花蓮被記錄,在七星潭地區形成高密度的族群,並在東華大學等其他數個地區零星出現。約在2014至2015年間,第三個族群出現在新竹。至今為止,嘉義、花蓮、新竹三個縣市是有沙氏變色蜥確定入侵的地點。 沙氏變色蜥的入侵速度即為迅速,由於牠們快速的世代交替與高度的遺傳變異,牠們可以迅速演化適應當地的氣候與棲地條件。受到入侵的地區會呈現極高的族群密度,只能抑制族群往外擴張,很難將族群完全清除。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思民 資料提供 ISSG全球入侵種及世界百大入侵種資料庫網站中文化計畫 上次更新 2021-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