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本物種在台灣的首次記錄為2000年9月,由旅居台灣的外籍人士Gerrut Norval在嘉義三界埔捕獲一雌二雄。這些樣本被送往德國森肯堡自然博物館進行鑑定。同年11月,同一地區捕獲了28隻個體,並保存在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入侵的來源不明,但是根據Guana Island的入侵經驗,推測可能是引入的植栽之中藏有本種的蛋而產生。粒線體DNA的定序顯示本入侵族群可能來自佛羅里達州,因為目前台灣的遺傳特徵與當地(亦為入侵族群)最為類似。 2006年,本物種進一步在花蓮被記錄,在七星潭地區形成高密度的族群,並在東華大學等其他數個地區零星出現。約在2014至2015年間,第三個族群出現在新竹。至今為止,嘉義、花蓮、新竹三個縣市是有沙氏變色蜥確定入侵的地點。 沙氏變色蜥的入侵速度即為迅速,由於牠們快速的世代交替與高度的遺傳變異,牠們可以迅速演化適應當地的氣候與棲地條件。受到入侵的地區會呈現極高的族群密度,只能抑制族群往外擴張,很難將族群完全清除。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思民 資料提供:ISSG全球入侵種及世界百大入侵種資料庫網站中文化計畫 來源學名:Anolis sagrei 上次更新:2021-11-16

綜合描述

小型的新大陸鬣蜥。體色為褐色或灰色,體背有對稱的圓形、三角形、或線條花紋,可隨著環境與行為改變體色。體略側扁,頭短但吻尖,頸後到背上有稜脊突起。喉垂明顯,雄性的喉囊呈現橘黃色到橘紅色。同樣具有入侵風險的近緣物種為綠變色蜥(Anolis carolinensis),後者全身為綠色,體型略大,吻部更尖,喉垂為較淡的粉紅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思民 資料提供:ISSG全球入侵種及世界百大入侵種資料庫網站中文化計畫 來源學名:Anolis sagrei 上次更新:2021-11-16
其他來源內容

身體褐色、灰褐色到灰黑色,體色隨環境而變化,且地理變異大。全長13-21.3cm。雌雄雙型:雄性較大,吻肛長可達6.4cm,重6-8g;背部具白色縱線,雜有褐色及白色斑點或花紋,有些個體背部具脊冠;雌性較小,吻肛長最多4.8cm,重3-4g,體色變異更大,但常有淡色背中線及排列兩旁的波浪或鑽石狀花紋。四肢短小,指趾細長,末端膨大,吻短,外耳孔明顯,尾部細長近乎扁平。雌雄皆有明顯的喉囊,喉囊黃色到橘紅色,其上散佈黃色斑點,且末端邊緣處有白色的條紋。

中小型變色蜥,具有大型趾墊、較短的吻部和可伸縮黃色或橘紅色的喉囊。常活動於地面、樹幹及灌叢間。對干擾帶及城市的適應力不錯,使其擁有擴散入侵的能力。自1800年代開始就陸續在墨西哥、牙買加、夏威夷和美國佛州發現入侵,並對當地環境造成影響。與巴西龜同被列為全球有入侵危險的物種。在台灣的嘉義縣及花蓮市也發現有入侵紀錄。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杜銘章 資料提供: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來源學名:Anolis sagrei 上次更新:2020-03-19
沙氏變色蜥是雄性個體體長約5公分,最大全長約21公分,但雌性體型略小的小型蜥蜴。沙氏變色蜥身體背面主要為淡棕色或棕色,不論雄性或雌性皆有顏色鮮豔的橘色喉囊。腹部灰白色、體側面有許多黑色和黃白色斑點的沙氏變色蜥,體色會隨著環就而改變。沙氏變色蜥為卵生生殖的蜥蜴,每窩可產卵2到12枚,會將卵埋藏在沙堆或落葉堆中。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王緒昂 資料提供:王緒昂 來源學名:Anolis sagrei Duméril & Bibron, 1837 上次更新:2013-11-06

分布

原生地: 墨西哥,貝里斯,瓜地馬拉,宏都拉斯,哥斯大黎加,古巴,牙買加,格瑞那達等地。 已知引進地區:: 美國(佛羅里達州,喬治亞州,德州,路易斯安那州,加州,北卡羅萊納州,夏威夷),青年島,開曼群島,海灣群島,聖文森島,安奎拉島,台灣,新加玻,厄瓜多,巴拿馬,巴西,以色列等地。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思民 資料提供:ISSG全球入侵種及世界百大入侵種資料庫網站中文化計畫 來源學名:Anolis sagrei 上次更新:2021-11-16
其他來源內容
沙氏變色蜥是2000年才於嘉義水上鄉境內發現的入侵物種,雖然入侵原因不明,但極有可能是為了寵物市場的買賣。在臺灣,目前沙氏變色蜥主要分布於嘉義水上鄉三界埔一帶,此外原產於古巴及鄰近島嶼的沙氏變色蜥廣泛分布於北美、夏威夷、墨西哥、中美洲,屬於侵入性極強的外來物種。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王緒昂 資料提供:王緒昂 來源學名:Anolis sagrei Duméril & Bibron, 1837 上次更新:2013-11-06

棲地

前在入侵環境棲息於干擾過後的雜木林、草叢、灌叢等環境。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思民 資料提供:ISSG全球入侵種及世界百大入侵種資料庫網站中文化計畫 來源學名:Anolis sagrei 上次更新:2021-11-16
其他來源內容

在台灣分布於嘉義縣、花蓮市。沙氏變色蜥於嘉義三界埔的分布現狀是呈現局部小地區較高密度的狀態存在。

在台灣嘉義三界埔地區有觀察到黑冠麻鷺Malay night heron (Gorsachius melanolophus)捕食沙氏變色蜥的紀錄。亦有觀察到85 mm SVL的原生種麗紋石龍子elegant skink (Plestiodon elegans)追趕45 mm SVL的沙氏變色蜥,但推測不是為了捕食,捍衛領地是比較可能的原因。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杜銘章 資料提供: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來源學名:Anolis sagrei 上次更新:2020-03-19
沙氏變色蜥主要棲息於樹林底層、檳榔園、果園或居家房舍附近。因為四肢兼具趾爪與末端膨大的趾瓣,攀爬能力極強的沙氏變色蜥常出現在大樹的基部、灌木或水泥柱上,但停棲高度通常不超過1.5公尺樹幹上。日行性的沙氏變色蜥動作非常敏捷,不容易接近。有很強的領域性,當其他個體侵入時,會有展示、威嚇行為,並會藉由攻擊行為驅離其他接近的蜥蜴。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王緒昂 資料提供:王緒昂 來源學名:Anolis sagrei Duméril & Bibron, 1837 上次更新:2013-11-06

擴散機制(人為影響)

沙氏變色蜥可能藏身於垃圾子母車、垃圾廢棄物、農用資材及工程堆放物中,並被這些車輛或物資夾帶,四處擴散。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杜銘章 資料提供: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來源學名:Anolis sagrei 上次更新:2020-03-19

繁衍

卵生。生活史迅速,出生數月之後即可性成熟,每胎兩枚蛋,生殖季內可反覆生殖,因此具有強大的生殖潛能。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思民 資料提供:ISSG全球入侵種及世界百大入侵種資料庫網站中文化計畫 來源學名:Anolis sagrei 上次更新:2021-11-16

管理

為了移除嘉義地區的族群,當地政府自從2009年即開始使用獎勵策略,鼓勵當地民眾收取屍體之後換領現金。然而民眾從核心區域捕獲的蜥蜴只是總族群量的極小部分,民眾長期囤積屍體之後,在每年的津貼發放日快速將獎金領畢,並無抑制族群的實質功能;而由於這種蜥蜴強大的生殖潛能,核心區域的族群量則可快速回復如前。此舉被公認為是浪費公帑且毫無效益的管理措施。另一方面,花蓮地區的移除團隊利用網格座標,以圍堵的方式阻止沙氏變色蜥從核心區域往外圍擴散。近年此法被認為是較有效率可抵擋本物種急速擴散的方法。根據近年的評估顯示,一個地區一旦被沙氏變色蜥成功拓殖,移除會有非常大的難度,只能用圍堵的方式減緩牠在鋒線上往外擴張的速度。核心區域若有植物、建材、廢棄物運送,均應做詳細的檢查,以避免族群再次往外擴張。此外,因為沙氏變色蜥較少利用鬱密的天然森林,因此若可維持棲地環境的天然植被,可能也有助於減緩牠們的拓殖。在入侵地區形成極高的族群密度,會干擾並改變當地的昆蟲與蜘蛛群落。主要競爭對手為原生生態棲位接近的蜥蜴,例如草蜥或攀蜥。在花蓮的研究顯示,將入侵地點的沙氏變色蜥移除,可讓當地的鹿野草蜥(Takydromus luyeanus)與斯文豪氏攀蜥(Diploderma swinhonis)族群恢復,顯示其競爭關係。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思民 資料提供:ISSG全球入侵種及世界百大入侵種資料庫網站中文化計畫 來源學名:Anolis sagrei 上次更新:2021-11-16
其他來源內容

防治方法:

捕捉沙氏變色蜥的方法包括陷阱捕捉、膠帶黏取、以瓦斯推進的空氣槍(俗稱BB槍)射擊、徒手捕捉,結果以夜間用低聚光性的LED燈協助搜尋沙氏變色蜥後,再徒手捕捉的效率最佳。

嘉義水上鄉三界的村民告知,曾嘗試用捕蠅紙、捕蟲網、蒼蠅拍、徒手捕捉、用掃帚打等捕捉沙氏變色蜥,結果均不理想,最後發現用橡皮筋射蜥最有效,連孩童都會打。

2009年有一位三界村的射蜥達人親自示範橡皮筋射蜥,幾乎百發百中(趙榮台,個人觀察)。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杜銘章 資料提供: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來源學名:Anolis sagrei 上次更新:2020-03-19

風險

在入侵地區形成極高的族群密度,會干擾並改變當地的昆蟲與蜘蛛群落。主要競爭對手為原生生態棲位接近的蜥蜴,例如草蜥或攀蜥。在花蓮的研究顯示,將入侵地點的沙氏變色蜥移除,可讓當地的鹿野草蜥(Takydromus luyeanus)與斯文豪氏攀蜥(Diploderma swinhonis)族群恢復,顯示其競爭關係。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思民 資料提供:ISSG全球入侵種及世界百大入侵種資料庫網站中文化計畫 來源學名:Anolis sagrei 上次更新:2021-11-16
其他來源內容

入侵情形:

研究結果顯示入侵的沙氏變色蜥會捕食大量、特定的螞蟻,進而改變整個螞蟻的群聚結構,過去少有報告指出這樣的現象。本研究僅調查了因為沙氏變色蜥大量捕食的壓力造成螞蟻群落的短期變化。如果沙氏變色蜥長期存在於研究地點的話,牠們對螞蟻群聚與生態系功能的實際影響,應該遠比本研究觀察到的影響更大。雖然外來的沙氏變色蜥會改變螞蟻群聚結構組成,但此卻不會顯著影響跳蟲和跳蟲的捕食者,因此也不會影響落葉的分解率。

入侵後果:農業, 環境

入侵性:具入侵性

入侵機制:競爭, 捕食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杜銘章 資料提供: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來源學名:Anolis sagrei 上次更新:2020-03-19

引進途徑

引進媒介:媒介植物, 運輸, 公路運輸工具

引進時間:不詳

引進方式:無心的引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杜銘章 資料提供: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來源學名:Anolis sagrei 上次更新:2020-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