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描述

雌雄鳥同型。體長約29cm。全身烏黑帶有光澤。尾甚長,末端較寬、分叉且略上翹。虹膜暗褐色。喙黑色,粗厚強健,上喙尖端略下彎,喙基部有剛毛。腳黑色。幼鳥下喙基部有一小白斑,腹面略帶灰褐色,有若干不規則白斑,翼下覆羽腕部有白斑,尾下覆羽有白橫斑。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Dicrurus macrocercus harterti Baker , 1918 上次更新:2013-05-10

分布

分布於伊朗東南部、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斯里蘭卡、緬甸、中南半島、中國東北及華北以南、台灣、爪哇、峇里島。人為引進至太平洋的Rota島及關島。台灣分布於全島平原及海拔1,000公尺以下的淺山地帶,離島於澎湖、蘭嶼、綠島、龜山島皆有少數紀錄。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Dicrurus macrocercus harterti Baker , 1918 上次更新:2013-05-10

外觀相似性

本種分為7個亞種,條列如下:D. m. albirictus 分布於伊朗東南部、阿富汗東部、巴基斯坦、印度北部。D. m. macrocercus 分布於印度南部。D. m. minor 分布於斯里蘭卡。D. m. cathoecus 分布於緬甸(東南部除外)、泰國北部、中南半島中北部、中國、俄羅斯。D. m. thai 分布於緬甸東南部、泰國中南部、中南半島南部。D. m. harterti分布於台灣。D. m. javanus 分布於爪哇、峇里島。台灣的亞種 harterti 為台灣特有亞種。地緣關係最接近的其它亞種為 cathoecus,兩者形態甚相似,惟 harterti 的尾較翼為短、cathoecus的尾與翼幾乎等長。於澎湖所見的過境鳥是否有可能是 cathoecus 亞種?值得進一步探討。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Dicrurus macrocercus harterti Baker , 1918 上次更新:2013-05-10

棲地

本種棲息於平原農地、丘陵及低海拔山地中較高度開發的地區。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Dicrurus macrocercus harterti Baker , 1918 上次更新:2013-05-10

遷徙

大卷尾在台灣本島為普遍的留鳥,澎湖所見者則為稀有而規律的過境鳥。於分布區域內大多數族群為留鳥,僅少數會向南度冬。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Dicrurus macrocercus harterti Baker , 1918 上次更新:2013-05-10

取食策略

多數時間停棲於電線、枝頭、建築物的突出處,伺機出擊獵食。飛行呈波浪狀,速度不快,但非常靈活。性情兇猛,會主動追擊空中飛過的猛禽,是猛禽畏懼的鳥類。肉食性,以大型昆蟲為主食,尤其是單飛於空中的蚱蜢、蝶蛾、蜻蜓、蟬、蜂類、甲蟲、飛蟻等,先停棲在視野良好的枝頭或電線上守望,見到獵物時飛出追擊,通常掠食近距離的獵物,但偶爾會迅速爬昇至較高的空中去追逐高飛的昆蟲。以喙在空中直接咬住獵物再落回枝頭略作處理,例如拔掉昆蟲翅膀再吞食。會吐食繭。在農村常跟隨水牛、耕耘機或割草工人以捕捉地面驚飛的昆蟲,常與牛背鷺、八哥等共域覓食。生活於都市者在溫暖的季節有很強的夜行性,會利用都市的燈光捕食夜間的昆蟲。也偶爾捕抓小鳥、小鼠、蜥蜴,其中小鳥常為剛離巢不善飛的幼鳥,有紀錄的有綠繡眼、麻雀、斑文鳥等。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Dicrurus macrocercus harterti Baker , 1918 上次更新:2013-05-10

行為

性不畏人,總是生活於人類環境附近,近年日益適應城鎮,許多個體終年生活於大都市內的公園綠地周遭。喜視野開闊的環境,以利覓食。從不進入樹林內部。繁殖期尤其兇猛,常主動攻擊經過巢邊的人畜。繁殖期以外均獨居,但食物豐盛的地域,例如農人耕耘或割草時,會群聚覓食。第一音粗啞、第二音圓潤的響亮「嘎啾~」,連叫數次。繁殖期間常於深夜反覆鳴唱,鳴聲較平時婉轉略富變化。幼鳥剛離巢期間親子都會反覆鳴叫,以讓彼此知曉位置;幼鳥發出的鳴聲比成鳥圓潤,「啾」音較多次,有時會發出「喵喵喵喵」略似紅嘴黑鵯的喵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Dicrurus macrocercus harterti Baker , 1918 上次更新:2013-05-10

繁衍

於4至7月間繁殖。營樹巢,以芒草及禾本科細梗築很小的碗狀巢,基部部分包覆基座(樹枝或電線等)以求穩固,巢位於大樹高處葉子稀疏的叉枝處,也常築巢於電線、建築物頂的電視天線等人造物上,巢位明顯不畏被人看見,巢上方幾乎沒有遮蔽。窩卵數以3枚最常見,卵為淡乳紅色、具褐色斑;大小為27× 19 mm。雌雄鳥共同育雛,輪流守衛與外出覓食。因巢很小,幼鳥尾羽尚未長齊就離巢,停棲在巢附近的高枝或電線上等候親鳥餵食,此時常可見一家四、五口共同行動,幼鳥很快就具備良好的飛行及空中捕食能力,離巢至多1個月已可獨立生活。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Dicrurus macrocercus harterti Baker , 1918 上次更新:2013-05-10

保育狀態

大卷尾的分布非常普遍,國際上並無特別的保育措施。
大卷尾在台灣並無受脅或相關的保育問題,未被列入保育類鳥種名錄中。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Dicrurus macrocercus harterti Baker , 1918 上次更新:2013-05-10

備註

dikros 希臘文,意指「分叉的」;ouros 希臘文,意指「尾」。makros 希臘文,意指「大或長的」;kerkos 希臘文,意指「尾」。學名全意為「長尾的卷尾」。亞種名harterti 意指「紀念德國鳥類學家 Hartert 氏的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Dicrurus macrocercus harterti Baker , 1918 上次更新:2013-05-10